“香槟-Champagne”地理标志在中国获得承认和保护

“香槟-Champagne”地理标志在中国获得承认和保护 

陆江(Maxime LU)/WineBlogChina.COM

2013年5月27日,我去参加了法国香槟协会(CIVC)在北京的法国驻华大使馆举办【“香槟-Champagne”获得中国地理标志保护】新闻发布会,随后参加了在北京亮马桥四季酒店举办的”香槟-Champagne”获得中国地理标志保护庆祝酒会。  

 

 法国香槟协会秘书长Jean-Luc Barbier、中国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司长裴晓颖、法国香槟协会中国代表王蔚、法国驻华使馆农业参赞李嘉霖等分别在发布会现场发言。其中还特别谈到中法两国在地理标志GI保护方面的合作和成果。香槟是中国国内酒类相关的第四个通过的被保护地理标示,前面3个分别是【干邑-Cognac】【苏格兰威士忌】【纳帕河谷(葡萄酒)〔Napa Valley(Wines)〕】。

香槟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由法国香槟酒行业委员会提出申请,经中国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从2013年4月11日起,在中国境内对香槟(Champagne)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 

 

 

 

 

 

新闻发布会现场,还展示了法国香槟协会在世界各地维护”香槟-Champagne”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努力和工作进展,以及香槟在中国市场的快速增长和相关数据。近年来中国是香槟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国目前是欧盟以外第五大香槟市场。本次”香槟-Champagne”的地理标志的被承认并被保护,将有利于制止各种滥用和仿冒行为,为香槟酒提供更宽泛和有效的保护。

 
“香槟-Champagne”获得中国地理标志保护庆祝酒会上,中法双方致辞并品饮香槟。著名的巴黎之花香槟(Perrier Jouet)、Devaux、Lanson等为来宾们提供了高水准的香槟产品。全场最值得推荐的是巴黎之花Perrier Jouet的Belle Epoque 2004,细腻复杂。

在勃艮第的自说自话I:哪来的皮鞋味儿?!

在勃艮第的自说自话I:哪来的皮鞋味儿?!

 陈微然 Sylvia CHEN

最近勃艮第大雨,每天见不到太阳心情真不好,于是想着办个酒会,说不准酒友们的热情能打破这整日的阴霾。这次喝的是Chambertin特级园垂直,1976,1982,1985,1988,1989年份。英国诗人Hilaire Belloc 曾经写道:“我忘了这地方的名字,我也不记得身边的姑娘姓甚名谁,我只记得那天喝的酒叫香贝天。”  (I forget the name of the place, I forget the name of the girl, but the wine was…Chambertin

 

出于好奇,我选了一个勃艮第的绝版酒庄Belland Adrien,酒庄在2009年挂牌出售(附酒庄介绍)。12公顷的田产分别被Eric Rousseau, Jean-Nicolas Méo Méo Camuzet)以及Domaine des croix买下。酒庄0.4公顷的Chambertin被Domaine Armand Rousseau收入麾下。今天喝的就是这绝版的Chambertin。

photo (1)

 

1976: 入杯香气特别诱人,完全没有老态,还是以山楂,李子干的感觉为主,香气特别开放。放置一阵很莫名的散发出了一种皮革和油的味道,和果香分离好像是存在于不同的空间。入口感觉特别清爽,酸度很跳跃,单宁依然还有些力度,整个的结构还是非常好,很平衡。让人有些不悦的是,入口以后,那股皮革的味道又出现了,而且还特别明显,就像是谁的大皮鞋掉进了发酵罐一样。酒精在入口后略有灼热感,有人不喜欢,我倒是觉得这给酒增添了几分力度。有人觉得苦,我觉着其实都是这大皮鞋味儿闹的。

 

1982: 尽管在波尔多是个传奇年份,在勃艮第1982绝不是那个神奇数字。1982年的夏天过于炎热,葡萄产量较大,风味不集中。没有温控设备的酒庄很难降下发酵的温度,对他们来说,这可是个相当困难的年份。成酒并不是集中饱满,力量型的勃艮第,偏优雅柔弱。看着年份报告,祈祷着这酒可千万别死掉。结果出人意料,香气非常集中,除了李子干的味道之外,还出了草莓酱和花香,当然还有这个鬼魂一般偶尔闪现的皮革味儿。入口酸度略有些高,不过相对上一款酸度的平和,这款更打动人心,单宁也还圆润带着点不服老的力度。这款酒入口的皮鞋味儿少了些,但是一样让人反感。

 

1985: 勃艮第80年代的优秀年份之一,一月份气温达到零下30度,平地上的村级葡园非常容易受冻害影响,导致葡萄藤死亡。春季的寒冷天气导致葡萄树花期延后,然而,夏天的风平浪静使得采收正常进行。采收期间风平浪静,没有多余的雨水,所以没有霉菌的影响。但8月中Aloxe Corton大降冰雹,出产严重受损。WS评价这是一个奇怪的年份,许多红葡萄酒在他们的第五个年头表现极佳,但是10年后老去,但是不少优秀的出产反而还未到试饮期。这酒像烟花,绽放时绚烂,可是消失的迅速,不留痕迹。香气非常开放,草莓黑樱桃加上少许花香配合,很讨喜。入口时感觉非常强壮,集中度很高,还是有些皮革味儿,但已经是正常老年份应有的皮革味道,不是那个令人生厌的大皮鞋味儿。酸度充沛活跃,不过分,单宁的结构感特别好,还很顺口。入口期间非常平衡,就是后段特别空,让人觉得有点遗憾。

 

1988: 同样也是80年代的优秀年份之一,被Jasper Morris评述为85年的完整版。这一年的勃艮第无比太平,没有霜冻,没有冰雹也没有霉菌。5月和6月初的大雨干扰了花期,6月至8月这个关键时期炎热干燥,采收期间也尽是好天气。皮诺的表现比霞多丽要好。红葡萄酒需要一定陈年予以柔化。这酒香气实在是诱人,让我想把脸埋进酒杯,贪婪的吸走每一分香气。大吉岭红茶,乌梅干还有浓浓的黑巧克力味,没有前面几个年份的花枝招展,但是多了几分集中和浓郁。喝到88年,我们终于挥别了莫名其妙的皮鞋味儿。酸度很高,单宁仍旧有力只是略带干涩,余韵当中的果香和黑巧克力味特别讨喜。放几年酸度和单宁能再略微柔化,肯定会平衡,更好喝。

 

1989:89年的5月大降冰雹,6月至9月保持炎热干燥,葡萄成熟度很高,生长期也未受干扰。8月的部分降雨使葡萄树免受干旱的困扰,是个适合陈年的好年份。1989这款Chambertin完全在走下坡路,酒一倒进杯里颜色就不太对,棕色特别明显。按道理说不应该,连76年都是宝石红偏棕。不过酒还真没氧化,烟熏和蘑菇的味道为主,不是很开放,入口更是单宁刺口,酸度失衡,89年Gevrey村的一级园都比他表现好。

 

在这勃艮第,一切皆有可能。差年份做出顶级酒,好年份做出劣质酒,这些都不是空谈。我觉得任何想要统一或者总结勃艮第的人都很勇敢。这几个年份,媒体评价的好坏跟我们实际品尝的结果不太一样。89公认是好年份,做出的酒如今完全在走下坡路,82公认的大差年却顺口圆润。总会有惊喜,总会出人意料,这便是难搞的勃艮第酒了!其实,决定一款勃艮第酒口感的变量有很多个,酒庄,葡萄田,酿酒师和年份,这么看来,其实年份只是影响口感的一个小变量罢了。

 

酒庄介绍:

Domaine Belland Adrien是位于Santenay的酒庄。Remington Norman 在其著作The Great Domaines of Burgundy中写道:“Belland的酒庄无疑是勃艮第尚未发掘的明珠,别错过,他绝对是勃艮第的顶级酒庄之一。 ”

酒庄的田产分布广泛,从Santenay一直到Gevrey Chambertin。在Corton地区更是拥有三片极好的特级园,Clos de la Vigne au Saint, Greves 以及Perrieres,树龄均在40年以上。 1996年Belland Adrien正式退休,将掌管酒庄的任务交给了儿子Jean Claude Adrien,当然,对应于勃艮第的酒农来说,老一辈即使是退休了也不会完全离开他热爱的葡萄园。从这个年份开始,父子二人开始不对葡萄酒进行最终过滤,转做更丰满,单宁略温和的葡萄酒。每天三次泵取淋汁,特级园采用50%新桶,18个月陈年。好好的酒庄,也不知道为什么就给卖了。

 

 

 

陆江访谈-国际顶尖酿酒大师Genevieve JANSSENS

陆江访谈-国际顶尖酿酒大师Genevieve JANSSENS

陆江(Maxime LU)/图.文

(本文部分内容经编辑将刊登于《酒尚》,转载请标明出处)

罗伯特蒙大维酒庄(Robert Mondavi Winery),在葡萄酒领域几乎是人尽皆知,其创办人罗伯特蒙大维是公认的美国顶尖产区纳帕谷教父级人物,酒庄在纳帕谷内也有着领军地位。这家显赫酒庄背后,傲人品质的掌舵人就是酒庄酿酒总监:吉娜维芙.詹森(Genevieve JANSSENS)。

Genevieve JANSSENS

Genevieve JANSSENS

作为葡萄酒世界少数的顶尖女酿酒师,吉娜维芙.詹森的成长经历也颇多传奇色彩。 她出生于摩洛哥的一个法国人家庭,在法国长大。她在波尔多大学学习葡萄酒,有幸师从三位现代酿造学的“鼻祖”:Jean Ribereau-Gayon,Pascal Ribereau-Gayon(前者的儿子)和影响力巨大的Emile Peynaud。

1974年吉娜维芙.詹森获得了法国国家酿酒文凭后,回到了在法国科西嘉的家族葡萄园,在那里她一直工作到1977年。20世纪70年代中期,她在普罗旺斯拥有自己的酿酒实验室,也担任了一些法国酒庄的酿酒顾问。

1978年吉娜维芙.詹森移居到纳帕谷,作为实验室酿酒师和酿酒师助理加入了罗伯特蒙大维酒庄。虽然在1979年离开了酒庄,但她完全吸收了罗伯特蒙大维酒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由于对加州当时酿酒革新的浓厚兴趣,她在接下来的10年内,继续在加州发展,担任了数个酿酒顾问类的职务。同期,1979年罗伯特蒙大维酒庄和法国顶尖酒庄木桐合作的美国顶级酒之一Opus one,在罗伯特蒙大维酒庄开始起步,1984年发布了第一个年份1979。通过努力Opus one逐渐获得成功,到了1989年成立十周年之际,Opus one建成了独立的酒庄(原来在罗伯特蒙大维酒庄里),同年6月,具有法国和美国背景的吉娜维芙.詹森被聘为生产总监。

opus one

opus one

opus one vineyard

Opus one vineyard

Opus One葡萄园/陆江摄

完成Opus one 1997年份的酿造(酒精和乳酸发酵),吉娜维芙.詹森的职业生涯戏剧性地轮回了一圈,1997年底又回到了罗伯特蒙大维酒庄,被任命为酒庄酿酒总监。从她第一个年份1998起,至今建树不少,除作品屡获不同权威机构的高分,她自己也在2009年被法国政府授予国家农业功勋勋章,后又被著名的《葡萄酒爱好者(Wine Enthusiast)》杂志选为“2010年度世界最佳酿酒师”。

1985年吉娜维芙.詹森正式加入美国国籍,现在和丈夫路克(Luc),以及两个孩子,加博瑞尔(Gabrielle)和乔治(Georges),居住在纳帕谷。

在去年我访问纳帕谷时,参观的第一家酒庄就是罗伯特蒙大维酒庄,当时虽然未遇到吉娜维芙.詹森,不过酒庄工作人员在介绍酒庄时,屡屡提到这位女酿酒大师的名字, 印象深刻。一直期待有机会能给这位大师做个采访,从而能直接了解她的理念和经历。

机缘巧合,2013年4月,在罗伯特蒙大维酒庄的在华独家代理商捷成洋酒(Jebsen Fine wines)的协助安排下,吉娜维芙.詹森来华访问。我在北京的罗伯特蒙大维品酒午宴后,有幸做了一场大师的单独采访。

Robert mondavi reserve cabernet sauvignon

Robert mondavi reserve cabernet sauvignon

吉娜维芙.詹森看起来质朴温和,很有亲和力。初时寒暄,因为都说法语,拉近不少距离,切入正题,由于英语提纲和主要是关于纳帕产区的问题,我们又切换成英语沟通。

在1989年到1997年期间,作为Opus one的生产总监,她获得了什么经验,这是我的第一个问题。吉娜维芙.詹森回答说,主要是种植和酿造两方面的实践经验,当然还有源酒的调配技术,以及精品酒生产理念,还有重要的合作双方的协调等。

她特别强调她在合作双方之间起到的协调作用。其实在她1978-1979年期间在为罗伯特蒙大维酒庄工作时,她的双语背景就在Opus one当年的筹备阶段起到协调双方的作用,因为当时法国合作方木桐的酿酒师Lucien Sionneau 不会说英语。 这时吉娜维芙.詹森笑着插了一句说:“我是被罗伯特蒙大维酒庄这方招聘过来,按道理我在法国长大,应该是法方木桐那边来招我。”

在谈到她到罗伯特蒙大维酒庄后,给酒庄带来的改变时,吉娜维芙.詹森首先提到的是稳定性。酒庄不应该是某个人来决定酒的出品,必须是由一个团队,她建立了一个团队,由团队保证酒的品质和理念的稳定,当然团队成员的眼界和理念也是要不断去培养和提升。另外,她传承的是已故庄主罗伯特蒙大维的理念,追求葡萄酒的特质:饱满庞大,果味充足,单宁成熟细腻,很好的结构感和平衡,更好地反映葡萄园的风土条件。

“现在纳帕谷的发展趋势也是从【酿酒师风格-Winemaker Style】转换成【葡萄园风土条件展现的风格-Terroir Style】”,吉娜维芙.詹森补充道。

吉娜维芙.詹森继续说道,罗伯特蒙大维酒庄非常重视葡萄酒的研究工作,从1966年建立至今,一直和Uc Davis等学校机构合作研究基础性课题和新技术。看她谈到新技术话题,我正好问她对在波尔多、布根地等产区出现的葡萄光筛选系统(Grape Optical Sorting System)的看法,她很干脆地回答还是“手工筛选”更可靠,品质更好,尤其对于精品酒来说。

“您对近几年时髦的生物动力法的看法如何?”,我最近正好关注这一话题,也想听听吉娜维芙.詹森的想法。她回答说,她不太相信生物动力法,因为有神秘和类似宗教部分,而其中关于遵循自然和追求和谐的理念还是认可的,甚至有些理念已经应用于罗伯特蒙大维酒庄的葡萄园。

To kalon of Robert mondavi

To kalon of Robert mondavi

 

oakville To kalon of Robert mondavi

Oakville To kalon of Robert mondavi

问完“正题”,我拿出了准备好的,去年走访罗伯特蒙大维酒庄时拍的一张照片,照片内容是酒庄酿高端酒的最核心最宝贵的土卡伦(To Kalon)葡萄园的局部,大片的葡萄地被重新栽种。我很不解,因为这样会带来不小的损失,于是向吉娜维芙.詹森提出这个困惑我大半年的问题。

她笑着说明,其实总的新栽面积达到整个土卡伦葡萄园的50%,其中被替换的主要是老、病和不合适未来酿酒的葡萄树,新栽的葡萄树需要5-10年后才能有好的收获。一半面积!出乎我意料,老、病,我可以理解,但对【不合适未来酿酒的葡萄树】不太理解。吉娜维芙.詹森又解释道:“这是为下一代团队做准备,我们这代酿酒团队再过5-10年就要退休了,现在壮年的一些葡萄树到时候也会变老,我们要为下一代团队准备好他们能收获好葡萄的葡萄树,要为酒庄长远考虑。”

没想到最后一张照片引出的话题,才让我理解了国际一线酒庄的发展可持续性和长远规划!

采访即将结束,我看着现场放置的一张玛格瑞特.蒙达维(Margrit Mondavi,罗伯特.蒙达维的妻子)正在作画的大幅照片。根据我以前看到的资料,吉娜维芙. 詹森深得玛格瑞特.蒙达维的喜爱,而且她们都说法语。我又捎带着问吉娜维芙. 詹森关于玛格瑞特.蒙达维的近况。吉娜维芙. 詹森很高兴地说,玛格瑞特现在身体很好,经常活跃在艺术和慈善活动,有时她们会在纽约或是其它城市遇到,当然平时在纳帕也会一起吃饭小聚。

Margrit Mondavi

Margrit Mondavi

The most recommended restaurant in Alba 老饕上路:Alba超高性价比餐厅Calissano

老饕上路:Alba超高性价比餐厅Calissano

Sylvia CHEN 陈微然

在Alba这个被米其林餐厅和高档酒店包围的城市,不去好好体验一次美酒美食实在遗憾。囊中羞涩,几个三星餐厅动辄二百欧一套的餐点实在承受不了。几个一星的菜看起来又有点鸡肋。于是选择了一家米其林指南推荐酒店当中的餐厅,Calissano。酒店的开胃菜和前菜经常出现一位数的价格,大部分是十欧出头。作为一家在四星级酒店里的餐厅,这个价格实在很平易近人。葡萄酒的也价格非常合理,最重要的是有特别多的适饮年份,大家名家,精品酒庄应有尽有!看了酒单和菜牌就毫不犹豫的选了这家。

前菜:芦笋

calissano1

我得说,这一路上我有点强迫症,只要见到有芦笋的地方必点,从前菜一直到主菜的配菜。恕我没见过世面,这样新鲜的肥美的芦笋在国内真的是吃不到!前菜的芦笋被轻微煮过之后,用黄油打底在锅里略煎了一下上色,这是我的推测。当季的芦笋多汁而肥美,没有在上锅煎太长时间使得芦笋中的汁液完好的保存下来。配上蛋黄酱或是青瓜酸奶油酱,一冷一热,一浓一淡别有风味。

第一道主菜乖乖点了意大利饺子,几次来Piemonte都在不同场合被告知来这个区域一定要点饺子。因为做的好看,经常在超市里面都会忍不住买回家,买回家以后总是还没吃完一盒就狠狠告诫自己我绝对不会再把钱浪费在这种食物上面。来到意大利,真正尝到当地的手工饺子才发现仅仅凭法国超市货就给意大利饺子下定义是我辜负了这个世间美味!饺子配上了烤肉酱汁,当中是经典的牛肉馅。

Calissano2

朋友的主菜选择了意大利Risotto,吃了一路意大利米饭,这家是最后悔的。小葱,西葫芦和少许虾仁做辅料的Risotto让我觉着,如果我加个鸡蛋做成虾仁炒饭一定比这个湿哒哒的半生米饭好吃多了!Risotto还得做成纯意式风味的!

calissano3

为了搭配主菜,我选了一瓶1995年的Barolo来自Azelia酒庄San Rocco葡萄园。60欧的酒店价格是个大惊喜。意大利人的葡萄酒和餐点是绝不会分开的,所以很多酒庄都和餐厅,酒店有长时间的合作关系,很多酒庄里没有的老年份在餐厅都能找到。1995是个Barolo被遗忘的年份,从96年开始一直到2001年,Barolo不断出现大好年份,传奇年份,1995这个并不差的年份就被之后的96-01映衬得暗淡无光了。

白天刚刚访问完酒庄,第15代庄主是个身材高挑,干净白皙的大男孩儿。说起话来懒洋洋的,品酒室里有个手工制造的大木钟,沉重的钟摆左右晃动发出阵阵闷响,不一会儿就让男孩儿说的话变成了画外音。男孩儿虽然腼腆,但是跟他父亲一起做出来的酒却是‘极好喝的’!

Azelia

第二道主菜选择了羊排配芦笋

我得说,这道菜是跟这老Barolo是最相匹配的一道。老酒中的动物皮毛和香料味恰好盖住了羊肉的膻味,炸制的羊排缺乏的酱汁也被老酒在口中果干的香气补齐,已经无比细致的单宁在口中尽情展现风姿,说是玫瑰带刺,却不扎人。

 

那天因为知道有朋友开车,所以喝得尽兴,第一次喝了小半瓶。回酒店的时候冲谁都傻笑,已经分不清自己说的是英语,法语还是蹩脚的意大利语,却依稀记得这老酒中的果香回甘和细致单宁。那一夜,带着满满的幸福回忆入睡,准备迎接又一个充满惊喜又遍布荆棘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