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about Family Leflaive 乐飞的家谱——音乐人的酿酒梦Olivier Leflaive

All about Family Leflaive

乐飞的家谱(一)——音乐人的酿酒梦Olivier Leflaive

陈微然 Weiran CHEN

Puligny Montrachet in Nove

去酒庄的那一天,勃艮第大雾,四周恐怖得有点像寂静岭。Olivier Leflaive和哥哥Patrick已经带着一早来参观的游客了开始探索勃艮第的奇妙旅程。一年四季,两位老人一定不会错过每天10点钟的这一次亲自向世界展示自己酒庄的机会。我有点感慨,由于各种原因,在勃艮第少有敞开大门迎接四方来客的酒庄。Olivier听完笑笑说:在勃艮第,有时候人们变成了伟大的酿酒师之后,就自然而然的把门关紧了,不过我们更愿意为大家开着门。

当时博纳拍卖会刚结束不久,全世界的葡萄酒记者,酒商都聚集在勃艮第这个平日里并不喧闹的地区。老爷子忙得像个陀螺,没说几句只好把我和几位日本记者托付给了自家酒店的侍酒师。带着薄雾的空气虽然寒气逼人,但很清新,我们随着侍酒师走去Puligny Montrachet的田里,遥望着价值不菲的一片片Grand Cru。虽然聊天的时候他讲的时候热情似火,但是勃艮第冬日的极端天气还是让人感到阴冷刺骨。

sommelier of olivier leflaive

随行的日本记者刚从东京飞来,单裤单衣的他们在户外呆了十几分钟就败下阵来。终于在侍酒师说话的间隙打断了一句,他有点尴尬,不过很快的收尾把我们带回了Olivier Leflaive的酒店。进酒店前依依不舍的带我们去看了村边小路上的石墙,他激动的指着一个隐藏很深的小报箱说:你们看,这是最能表现勃艮第风土的物件。构成报箱的这块石头上体现着Chassagne, PulignyMeursault三个村庄的典型土壤,虽然都是以泥灰和石灰石为主,但由于土壤中矿物质的含量不同,Chassagne Montrachet的葡园中土壤偏红,Meursault则是黄色,Puligny村多白色石灰石。按照Olivier Leflaive先生的说法,风土的不同造就最终的成酒Puligny Montrachet 酒色总会带上绿色的反光,Chassagne Montrachet的葡萄酒是柠檬黄色,Meursault的酒则要更加偏向金黄色。三村的葡萄酒比较之下,Puligny Montrachet偏花香,Meursault更加圆润顺滑,多数带着黄油的味道和质感,Chassagne Montrachet最轻盈,矿物感更浓厚。不过要想真正体会到勃艮第的风土的微妙差别,还是要亲自去试试看。

magic "terroir" stone in puligny

Olivier Leflaive家的酿造方式传统而简朴。新采收来的葡萄被精心挑选过之后变回被压榨成汁,导入木桶中发酵。除了必要的添桶以及在发酵过程中的搅桶,其他的工作全部交予大自然完成。说起酿酒,Olivier变得一脸严肃,他说: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的味觉,酿出自己喜欢的葡萄酒。如今的酒庄出产涵盖82个不同的勃艮第产区,由Olivier,哥哥Patrick和酿酒师Frank Grux三人合力酿造。铁三角的倾力合作把控着酒庄出产的质量,避免着一人独揽大权造成酒质的偏差。酒庄其中17公顷是属于自己的田产,在酒瓶上会标明“Récolte du Domaine”(酒庄自产)。兄弟两人在家族当中应继承的田产并没有在他们离开酒庄的时候被当时分割出去,仍旧以租赁的形式归属于Domaine Leflaive,直至2009年,兄弟二人才重新继承了属于自己的份额。

Olivier Leflaive算是整个勃艮第出镜率最高的的庄主之一了,Youtube上面布满了他为大家讲述酒庄的故事,带大家领略勃艮第的视频。午餐时间,忙了一上午没停歇的Olivier似乎也没能放松。Olivier每天中午都会和餐厅的每一位客人打招呼,聊聊天,让他们感受他来自勃艮第的热情传递着他这一份对葡萄酒的钟爱。

DSC_1668_Frame(简单型四周细框(角翻转))

霞多丽活跃的酸度刺激着我的味蕾,我一边对三文鱼刺身和蘑菇炖鸡大快朵颐,一边听他眉飞色舞的讲着村里老人们的传说,听他讲小处女是怎样吸引骑士并有了私生子的故事,听他讲这些风流逸事又是怎样变成了Montrachet这几块著名葡萄田(Chevalier Montrachet, Batard Montrachet, Les Pucelles)名字。

DSC_1682_Frame(简单型四周细框(角翻转))

在回家族酒庄工作之前,他是位常驻巴黎的音乐剧导演,在等待日本记者拍照的过程中,Olivier给我看了一段小视频。视频里面Olivier自己谈着吉他,谈着自己谱的曲子,站在自己家的田里面,为人们述说着自己酒庄,田地里的故事。他的这一份热情和好客每年吸引着近7000名游客来到这个只有不到500人的小村庄,来到这片溢满酒香的大陆。

All about Leflaive乐飞的家谱–引子

All about Leflaive

乐飞的家谱–引子

陈微然 Weiran CHEN

原载于《WINE葡萄酒》杂志6月刊

没有人知道这是不是一次和平的分手

乐飞家族源于16世纪一位叫做Claude Leflaive的制桶工人,家族于1717年出现在Puligny Montrachet村中,如今已经

有快三百年的历史。每一代乐飞家族的子孙们都与葡萄和葡萄酒有着紧密的联系。

虽然两个乐飞酒庄同在一个村,对另一个叫做乐飞的酒庄很少提起。两家绝不至于到剑拔弩张,但就目前的发展来看多少有点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气氛。

在同一天拜访了两家酒庄,于Olivier Leflaive这里感受到的是探索葡萄酒和风土(Terroir)的欢乐,在Domaine Leflaive这里体会到的更多是勃艮第名庄的肃穆与庄严。

酒庄的创始人Joseph Leflaive1905年买下了Puligny Montrachet的第一片葡萄园,他的本职工作是一位工程师。在参与设计并制造了法国第一艘潜艇的同时,也没忘记照顾自家葡萄园。1920年他着手开始对葡园进行改种,按照每一篇土地的个性选择合适的葡萄砧木,并与好友François Virot一道开始将自家的酒装瓶销售。Joseph过世后,家中的四位子女为了保持酒庄的完整性,没有分割田产并在1973年成立了自营公司。另外一位子女Anne Leflaive似乎没有参与其中,终生未曾婚嫁。自1982年起Olivier Leflaive与叔叔Vincent一同管理酒庄。自1990年老一辈完全卸任,OlivierAnne-Claude开始一同管理酒庄。在Olivier管理Domaine Leflaive的同时,在1984年,Olivier与哥哥Patrick以及在叔叔Vincent (Anne-Claude leflaive的父亲)的帮助下一同创立了一个酒庄Olivier Leflaive Frère1994年他正式脱离Domaine LeflaiveAnne-Claude分道扬镳,在Puligny Montrachet三百多年的Domaine Leflaive分化成了Domaine Leflaive以及Maison Olivier Leflaive Frère

Domaine leflaive成了勃艮第生产白葡萄酒数一数二的顶尖酒庄,生物动力法的实践和布道者。Olivier Leflaive则做起了迷你酒商,买房置地做起了与酒庄合为一体的酒店和餐厅,成为了勃艮第葡萄酒旅游的领军人物。

 

Leflaive-Anne-Crop

 

Anne Claude Leflaive of Domaine Leflaive

olivier leflaive

Olivier Leflaive of Domaine Olivier Leflaive

Les Jardins de Babylone in Jurançon 汝杭松的空中花园

急着写这篇文章实在是因为感触很深,怕久了这感觉找不回来,就匆匆打开电脑开始码字。

趁着勃艮第的农民休假,我跳上火车去到了法国的西南产区,其实最想看看的就是Jurancon (音译:汝杭松)。朋友问我为什么对这儿这么感兴趣,我突然来了精神,跟她讲起了我在卢瓦尔河谷Didier Dagueneau家喝到的那支“Les Jardins de Babylone”(巴比伦花园)。那酸甜的平衡和长长余味,让我喝到之后永远都忘不了。自此之后,我也在不同国家产区肯定了Petit Menseng小芒森做甜酒的实力。

jardins babylone

本来没想着回去他家,只惦记着年末回国做活动想买一只回去。结果阴差阳错由热心的当地人帮忙定了约会,于是开车驶向Aubertin的山上的“巴比伦花园”。

jardins de babylones

到了酒庄,除了一片壮观的葡萄园。我想着酿酒师和Didier的儿子一样,应该都是个瘦弱的年轻人。没想到,主人不是踏着七彩祥云,而是驾着震山响的哈雷摩托,带着头巾,穿着马丁靴飞也似的到了我的面前。恍惚间,我以为我见到了卢瓦尔河谷的大当家。这帅气潇洒的老人Guy Pautrat家简直就是Didier Dagueneau的翻版,却有着比Didier更飘摇的大胡子以及比Didier浑圆的大肚子。

guy pautrat

 

Didier Dagueneau在2002买下了在汝杭松地区Aubertin山上这三公顷的葡园,并且采用梯田式种植。他回忆说有一天Didier跟他说他在汝杭松买了一个酒庄,他惊问道:“你在卢瓦尔河谷,那这酒庄谁来管啊”。Didier说:“你管啊”我都能想象到Didier那坏坏的一笑。于是两位亲密无间的挚友带着他们的“朋克精神”在开始了新的冒险。

酒庄的酿造车间和陈酿酒窖非常的简洁,我数了数里面大约不到十个酒桶,有著名的“雪茄桶”(Cigar Barrel),还有两三只法国各地桶商为他们特制的酒桶。我们试了四五只不同桶中的2012 Les Jardins de Babylone,这是个很神奇的经历。同样的酒放在不同的桶里,有的香气微弱,口感却很奔放;有的香气开放,口中却又开始收敛;还有的呈现出别的桶没有的独特香气。最不喜欢烘烤程度重的桶,虽然已是用过2,3年的桶,还是会有烟熏的味道盖住葡萄酒的甜香。我喝的入神,忘了记笔记,忘了提问,甚至忘了吐酒,只是呆呆的用无比羡慕和崇敬的眼神看着老人家,心里想着真好喝。我问Guy:“干酿酒这么辛苦的活儿,你怎么平衡生活呢?尤其你还这么喜欢开摩托车”他说,这不耽误,昨天晚上还和朋友在山里面兜了好几圈。

开车下了山,嘴里满满的都是这甜白的留香,脑中满满的都是在“空中花园”里的回忆。我无法参透他是怎样把这些葡萄幻化成这样的玉液琼浆,明明都是外表如此粗犷的二人是如何做出这样蜜一般的佳酿。我无法把这拉风的哈雷摩托车,这头巾,这大胡子,和这酒联系起来。想来人都是多面性的,只不过法国人则更直接,潇洒的不去掩藏自己的任何一面,于是才有了这样的存在吧!

 

vineyard jardins de babylone

 

 

 

 

顶级葡萄酒产区-波尔多(Bordeaux)的前世今生

撰稿人/陆江(Jiang LU) -万欧兰葡萄酒俱乐部

 
说起在全球范围内最具盛名的葡萄酒产地,大部分人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法国波尔多(Bordeaux)。尽管在葡萄酒历史的长河中,波尔多乃至法国都只能算是个“后起之秀”。 波尔多产区在酒届超然地位的形成,与其气候、地理位置和土壤等天生因素的影响至关重要,而历史机遇和波尔多人勤奋精明也是其成功不可忽略的要素。 从罗马人把葡萄藤带入波尔多算起,波尔多的葡萄酒历史至今约两千年。而当地葡萄酒生产和商业销售真正在当地发展起来,还是在欧洲的中世纪时期。    

Bordeaux Wine Map 波尔多产区图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段对波尔多葡萄酒地位有极为重要影响的绯闻历史。在十二世纪,法国的版图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国王和地方领主之间的政治联姻维系着。1151年,当时的法国王后,同时也是阿基坦大区(Aquitaine)的领主,女公爵阿莉诺(Aliénor d’Aquitaine)遇到了小她11岁的安茹伯爵的儿子亨利(Henri PLANTAGENET),她被亨利的年轻活力所吸引。于是女公爵阿莉诺在1152年3月和法王路易七世离婚,仅隔两个月就嫁给了年轻的亨利。这位亨利在两年后(1154年)继承了英国王位,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金雀花王朝第一任国王,亨利二世。

从此波尔多就作为陪嫁品归入了英国,波尔多与英国本土的商业往来日渐密切,波尔多葡萄酒也戏剧性地在英国本土广泛流行起来。当时位于波尔多西南部的格拉芙(Graves)是当地的主力产区。这样的状况大约持续了三百年,一直到英法百年战争末年,也即1453年,在波尔多卡斯蒂永战役中,波尔多又重回法国的怀抱。波尔多葡萄酒的出口严重受挫,不过在英国市场上对波尔多葡萄酒的需求却也稳固建立起来。  

Jeanne d'Arc 波尔多市区的英法百年战争英雄-圣女贞德像

Jeanne d’Arc 波尔多市区的英法百年战争英雄-圣女贞德像

 

十七世纪,荷兰商人的到来,为波尔多开辟了新兴市场,波尔多葡萄酒又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而且荷兰人还带来了先进的排水技术,使波尔多西北部的梅多克(Medoc)成为新的产区,通过不懈发展,逐渐超越了原来西南部的格拉芙产区。

十八世纪,航海技术发展和随着对加勒比海市场出口的上升,英国市场对波尔多高水准葡萄酒的推崇需求,使波尔多葡萄酒又迎来了一个繁荣时期。同期先进的橡木塞封装酒瓶的技术逐渐取代橡木桶保存葡萄酒的技术,使保存期和品质大为提升。

由于法国在十八世纪下叶的美国独立战争中,与美国的紧密同盟关系,对波尔多葡萄酒在美洲大陆市场的拓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曾任驻法大使的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就是个波尔多葡萄酒的狂热爱好者,曾经号称世界上最贵的单瓶红葡萄酒就是有他签名的1787年波尔多地区的拉菲酒庄(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

十九世纪,一方面波尔多大量投资发展优质葡萄酒的生产以及葡萄酒的新技术,另一方面也发生了一连串葡萄病害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尤其1875-1892年的根瘤蚜虫蔓延,几乎摧毁了整个波尔多乃至绝大部分欧洲葡萄园,所幸嫁接技术挽救了这场浩劫。 

Vineyard of Bordeaux 波尔多葡萄园

Vineyard of Bordeaux 波尔多葡萄园

另外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红葡萄品种,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也是在十九世纪早期,才取代原来主导的马尔贝克(Malbec),成为波尔多主力红葡萄品种之一。

1855年,万国博览会期间,波尔多最著名的葡萄酒酒庄分级体系,在拿破仑三世要求下建立起来。1855列级庄等级体系有红葡萄酒和甜白葡萄酒两套体系,至今都还在广泛应用,是高端葡萄酒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分级体系。著名的拉菲、拉图、玛歌、木桐、侯伯王(也称红颜容)就是该体系最高的五家一等红葡萄酒酒庄。 进入二十世纪,由于战争和行业混乱,波尔多葡萄酒又经历了数度起伏。终于在1948年成立了行业管理机构-波尔多葡萄酒行业协会(CIVB)。

Tips:顺便提一下,波尔多葡萄酒行业协会现在就位于波尔多市中心的葡萄酒大厦(Maison du Vin)里,这座大厦还包括波尔多葡萄酒学校的品酒教室和一个葡萄酒主题酒吧。在这里可以参加波尔多葡萄酒的相关课程,也能品试到不少精选出的波尔多代表酒款。 

Maison du vin Bordeaux 波尔多市区葡萄酒大厦

Maison du vin Bordeaux 波尔多市区葡萄酒大厦

 

波尔多市区葡萄酒大厦夜景

波尔多市区葡萄酒大厦夜景

 

从世纪初开始,波尔多陆续又建立了数个等级体系,部分甚至带有淘汰机制,这对波尔多不同产区葡萄酒的市场推动和优质葡萄酒的鼓励起到不小的作用。 近几十年来,波尔多继续努力提升技术和品质,规范生产,严格立法,积极推广波尔多葡萄酒。虽然面临各方冲击,但仍然保持着世界第一葡萄酒重镇的位置。

波尔多地处法国西南部的阿基坦大区,是大西洋的出海口,也是法国阿基坦大区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之一。所处纬度是北纬45度左右,由于海湾暖流的影响,形成温和的海洋性气候,没有极冷和极热天气。夏季炎热阳光充足,秋季气候柔和少雨,冬季极少霜冻,春季潮湿温暖,大片的松树林保护葡萄园免受大西洋风暴的影响。适宜的气候使葡萄种植有恰当的成熟度和生长期。

波尔多市区夜景

波尔多市区夜景

加仑河(Garonne)、多尔多涅河(Dordogne)和吉伦德河(Gironde)等主要河流分布整个波尔多,复杂的地物地貌和不同的土质,造就了多样的、得天独厚的葡萄种植环境。加仑河和吉伦德河左岸的沙砾为主土壤,容易储存热量,有良好的透水性适合红葡萄品种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的生长,所以也形成了左岸赤霞珠为主的相对硬朗风格的葡萄酒。而右岸较多见的石灰质和粘土土壤,又是波尔多占第一位的红葡萄品种梅洛(Merlot)最喜欢的,所以形成了右岸梅洛为主的相对柔美风格的葡萄酒。

整个波尔多有将近八千个种植户,是法国最大的AOC级(原产地命名级)产区,共有60个AOC,其种植面积几乎与德国或是南非相当。波尔多总产量约为七亿五千万瓶,出口数量约占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随着葡萄酒热潮在中国的兴起,近年来中国已连续数年成为波尔多葡萄酒的最大进口国,在金额上甚至已超过第二位的英国和第三位比利时的总和。

 不少消费者对波尔多葡萄酒的实力认知主要集中在红葡萄酒上,殊不知波尔多的干白葡萄酒和甜白葡萄酒也是藏龙卧虎,不乏顶尖实力的作品。像1855红葡萄酒等级体系中五大之一的侯伯王酒庄(Chateau Haut-Brion),同时也是国际公认的顶尖干白生产商。而1855甜白葡萄酒等级体系中超一级的伊甘酒庄(Chateau D’Yquem),是国际公认的最好的甜白酒生产商之一。 

Chateau D'Yquem 伊甘酒庄

Chateau D’Yquem 伊甘酒庄

 除了干红葡萄酒、干白葡萄酒、甜白葡萄酒外,波尔多还出产桃红葡萄酒、起泡葡萄酒等,所以波尔多出产的葡萄酒,几乎可以满足完整的正式晚宴所需用酒。 而且波尔多也是个美食之都,因为边靠大西洋,当地有上等的牡蛎养殖场,秋日周末,加仑河市区段的河岸(Quai des Chartrons)早午集市,漫步其中,就会看到几个小伙子熟练地开蚝,备好柠檬和调味汁,不高的价格,来上一盘,再配上一杯集市里卖的农家自产干白,鲜爽肥美,相得益彰。 

加仑河市区段的河岸(Quai des Chartrons)早午集市生蚝摊位

加仑河市区段的河岸(Quai des Chartrons)早午集市生蚝摊位

同时波尔多的鹅肝也是知名度颇高,尤其是走访格拉芙(Graves)的干白酒庄或是苏玳(Sauternes)的甜酒庄,往往会有道撒了点海盐的细嫩鹅肝给访客配酒。

撒了海盐的细嫩鹅肝

撒了海盐的细嫩鹅肝

当然还有重点要提到的,是国际闻名的特色甜点卡纳蕾(Canele),因为在酿酒过程中澄清沉淀经常会用到蛋白,所以蛋黄成了某种意义上来说的酿酒过程的“下脚料”,而蛋黄又恰恰是卡纳蕾(Canele)的重要原料,于是这款甜点阴差阳错地成了当地特色,午后在波尔多街角遛弯,时不时会遭遇橱窗里这道甜点的诱惑。

波尔多市区街角橱窗里的卡纳蕾(Canele)

波尔多市区街角橱窗里的卡纳蕾(Canele)/陆江摄

作为最知名的葡萄酒产区,波尔多在历史、人文和艺术等方面的保护和发展也颇受肯定。波尔多有三个景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入世界人类遗产(Patrimoine Mondial de l’Humanité)列表。

 1999年,波尔多右岸小镇圣艾美侬(Saint-Emilion)及其整个辖区(8个市镇)的中世纪城镇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列表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列入“文化景观类”的葡萄种植区域,这得益于波尔多对历史遗迹的完好保存。
 

Saint-Emilion

Saint-Emilion

 

Saint-Emilion

Saint-Emilion

2007年,波尔多以“非凡市区”整体的名义列入世界遗产列表,被称为:“波尔多,月亮港(Bordeaux, port de la Lune)” 。波尔多是第一个整体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城市。建立于启蒙运动时期,是作为历史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在法国,除巴黎以外,波尔多是受保护建筑数量最多的城市。面积1810公顷,拥有历史建筑(Monuments Historiques)347座,3个教堂以及圣雅克-德-孔波斯特拉之路(Chemins-de-Saint-Jacques-de-Compostelle)的名号。18世纪初期以来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群体现了创造性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趋势,展现了城市与建筑的完美统一。 

波尔多市区钟楼

波尔多市区钟楼

波尔多市区夜景

波尔多市区夜景

La Place de la bourse 波尔多市区交易广场

La Place de la bourse 波尔多市区交易广场

   2008年,布莱伊要塞(Citadelle de Blaye) 与巴特塔楼(Fort Pâté,位于同名小岛)和左岸的梅多克塔楼(Fort Médoc)一起,以“沃邦防御工事( Fortifications Vauban)”中“沃邦门锁(Verrou Vauban)”的名义,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布莱伊城堡(Citadelle de Blaye) 建于1685-1689年间,由著名建筑师沃邦(Vauban)建造,旨在防御波尔多免受外敌侵袭。

在过去几年里,波尔多城市经历了一系列的保护性改造,穿越波尔多市区的加仑河沿岸,铺设了人行道,变成了花园、休闲业态的超大步行街。波尔多不仅是世界葡萄酒第一重镇,也是集美食美酒、人文和景观为一体的葡萄酒旅游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