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江乱语之中国葡萄酒市场又步入春秋战国时代

文:陆江 | 葡萄酒在线

周末1月6日,奔富Penfolds的母公司澳洲酒业巨头富邑TWE集团正式宣布与木桐嘉棣(Mouton Cadet)所属的法国菲利普·罗斯柴尔德男爵(Baron Philippe de Rothschild,俗称木桐集团,旗下包括法国顶级名庄木桐)长期战略合作。

TWE集团从本月起,在中国大陆独家代理木桐嘉棣。原代理商桃乐丝酒业TORRES(西班牙)也正式终止对木桐嘉棣长达十年的在大陆代理权。

澳洲TWE在华野心巨大,不单在中国开发自有产品的市场,有强大的Penfolds(俗称奔富)品牌,以及集团在美国法国等产区的品牌。现在还积极成为其它合作伙伴的【中国大陆葡萄酒进口商】,出手就是在中国已有强大品牌积淀的木桐嘉棣。

随着TWE、卡思黛乐CASTEL,拉菲集团DBR、三得利Suntory、Woolworths,等这些国际巨鳄在中国的深度介入强势推进,中国葡萄酒市场的进口商也在大幅洗牌。原来只是充当上游供货的国际巨头玩家,越来越直接参与中国市场,扁平化原有渠道,更有力地将市场把控在自己手里,从国际玩家变身为本地化玩家。

中国葡萄酒市场开始又步入“春秋战国时代”,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是真正的国际化全方位的市场争夺。原来的老牌进口商和本地生产商都会面临来自国际巨无霸玩家的巨大机遇和挑战,合纵连横,或是差异化竞争发展,自成一霸。

演出又开始了!

微信号:WINECLOS

美食 | 美酒 | 旅游| 八卦| 分享,欢迎关注我们

婷芭克世家品鉴记录

文:陆江 | 葡萄酒在线

2017年11月30日下午参加了ASC精品酒业在瑜舍京雅堂举办的阿尔萨斯标杆酒庄婷芭克世家Trimbach品酒会。酒庄负责讲解的是酒庄第12代传人Jean Trimbach,他负责酒庄推广运营。还有同为12代传人的哥哥Pierre Trimbach负责酿酒。

酒庄起始于1626年,家族从瑞士Trimbach村迁到阿尔萨斯。现在家族第13代,Jean的儿子Julien在Louis jadot egon muller salenteim等名庄工作过,Jean的侄女Anne也和Jean一起工作推广酒庄。

阿尔萨斯主要是石灰石,而德国莫塞尔比较多slate。这里一年降雨500毫米,和南非Stellenbosch相似。有着丰富的土壤类型,Jean提到有800种土壤,而勃艮第只有60种。整个酒庄是家族拥有,葡萄园总面积52公顷,是阿尔萨斯的大户。现在酿酒用到不锈钢桶和大的旧木桶cask,不用小桶barrique。有300万瓶窖藏。

Jean对雷司令会有很大偏好,当然Trimbach的clos ste hune干型雷司令经常被认为是阿尔萨斯最好的雷司令干白。

品鉴记录 By 陆江

Trimbach pinot blanc 2015
80%pinot auxxerois和20%pinot blanc
柚子,一丝白花,中等酒体,酸度活跃,简单,清新,微苦,回味中等。

Trimbach Riesling 2014
2014年份是非常好的年份。
白杏,油脂,青苹果,中等酒体,干净活跃简单,很高酸,口中有矿物感,贯穿前后,生津,回味中等。

Trimbach Gewurztraminer 2014
荔枝,玫瑰,一丝柚子苦,中等酒体,中等酸度,清新活跃,一丝金银花,回味中等,余味中新鲜红玫瑰花瓣气息持久。

Trimbach Pinot Gris Reserve Personelle 2013
菠萝等热带水果,金银花茶,中重酒体,酸度高,有一定集中度,活跃,有不错的结构感,回味长。

Trimbach Riesling Cuvee Frederic Emile 2007
油脂,白桃,柚子,矿物气息,集中,圆润,酸度高,和圆润饱满酒体集成不错,微涩,清新活跃,还很年轻,棱角犹在,回味长。

Trimbach Clos Ste Hune Riesling 2008
1919年是第一个年份。葡萄园是在Gc rosacker特级园内,但他们没标在酒标,以前也就1921年份标过gc,任性!。当地特级园制度是1984年才有。

熟桃杏,矿物,柚子,新鲜青苹果,重酒体,苹果果肉感,集中凝缩,不失活跃,清新,矿物感明显,酸度和酒体还未达成完美集成,有点封闭,很高酸,但在味觉平衡范围内,需要继续发展,很好的整体结构,完整,回味长。

Clos ste hune的1989年是最后一个晚收年份,而且当地贵腐不易所以没有SGN。

普通款的Sgn贵腐,2008年份是最后一个年份。

微信号:WINECLOS

美食 | 美酒 | 旅游| 八卦| 分享,欢迎关注我们

法国卡奥Cahors葡萄酒之旅-酒庄篇

图文/陆江 | 葡萄酒在线

上一篇是卡奥葡萄酒行业协会(Union Interprofessionnelle du Vin de Cahors ,UIVC)带着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品鉴加走访,学习了卡奥产区风土条件(Terroir)的概况。

接下来走访酒庄是此行最让我期待的部分。前篇文字开篇已经提到,我最近几年热衷于对非主流产区高性价比葡萄酒的寻觅发掘(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囊中羞涩),所以行程准备阶段就对此行访问的酒庄做了个小研究,发现协会安排的这些酒庄,各具特色,都有颇具市场口碑的精品酒款,而且各家葡萄园所在子产区分布各异,能很好体现卡奥的多样性。

Chateau  Lagrezette

我们走访第一家酒庄是Chateau  lagrezette,庄主Alain Dominique Perrin是奢侈品届赫赫有名的人物,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担任奢侈品大牌卡地亚(Cartier)的董事长,后来职位一直做到了历峰集团(Richemont)的CEO。历峰集团是世界第二大奢侈品集团(仅次于LVMH),旗下包括卡地亚等品牌。2003年,在61岁时,Alain Dominique Perrin正式宣布退休,他在卡地亚和历峰工作了30多年,在和历峰董事长Johann Rupert递交辞呈时提到他要做一些自己兴趣所在的工作,特别就说到了Chateau  Lagrezette。

首先接待我们的是酒庄总经理Claude Boudamani,人高马大,在阳光曝晒下给我们介绍酒庄,很耐晒。

因为有奢侈品行业背景,走访酒庄时,很多细节都能感到花了心思,市场推广和酒庄形象打造,都很专业。当然设备的投入,人才的配置也是舍得花钱,品质把控也并不不含糊。

酒庄整体生产设计采用的是重力法,尽量少用电泵,以减少对酒质的可能影响。

所以位置最高的是发酵室,桶培区在下方。

酒庄酿酒师是Cedric先生,他提到酒庄的顾问是米歇尔.罗兰(Michel Rolland),法国最著名的酿酒顾问之一。

酒庄年产量约40万瓶。酒庄会做冷浸提4-5天,低温发酵,长时间的浸皮,桶培时间也长,Chateau Lagrezette 桶培18个月法国新桶,而顶级的Le pigeonnier 桶培达到28个月。

酒庄葡萄园位置不错,在卡奥河谷区域的T3地块偏下方的部分。

品鉴了酒庄的4款酒,其中实力不错的是以下两款:

Chateau Lagrezette 2011

紫罗兰,香料,黑巧克力气息,单宁成熟强劲且又细致,重酒体,集中度不错,回味长。

Le Pigeonnier 2012

烟叶,香料,黑莓等香气,重酒体,饱满集中,单宁有力成熟厚实,结构庞大,回味很长。年产仅4000-6500瓶的酒庄顶级款。

这两款酒也很有卡奥河谷产区的典型性。

酒庄联系方式:

地址:46140 Caillac,France

电话:0562897204

邮件:oenotourisme@lagrezette.fr

可参观时间:9:00-19:00

Chateau de Chambert 

走访的第二家酒庄是Chateau de Chambert。酒庄拥有卡奥最大的有机认证葡萄园,同时拥有65公顷的生物动力认证葡萄园。酒庄庄主是Philippe Lejeune,原来是大城市巴黎的IT精英男,因缘际会看上了这个卡奥乡下的古老酒庄,卖掉了软件公司,全身心投入到做酒的事业中。而Philippe的女友是法南华人之光刘琳同学,她有着丰富的国际酒水行业工作经验,颇具国际视野,现在正在攻读MW(葡萄酒大师)课程,我们这次产区走访也得到了刘琳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一下。

另外酒庄还请了法国最著名的酿酒顾问之一的 Stéphane Derenoncourt作为专业顾问。

在参观酒庄葡萄园时,发现今年春天发芽季,席卷西欧的倒春寒,让他们也损失惨重,受灾面积高达50%。靠天吃饭的产业确实不易。

酒庄养了一些苏格兰高地牛,既增加生物多样性,也能帮助酒庄在葡萄园除草。酒庄还对生产废料进行环保处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根据葡萄园特点,利用常见的马鞭草抵抗真菌。

因为用水泥发酵槽,温度变化相对缓慢温和,所以酒庄在增加水泥槽的使用量,最新又从薄弱来购置了一批二手水泥槽。

通过走访酒庄和对比品鉴,能感到酒庄在锐意进取,市场口碑和品质都在逐步提升,而且对葡萄园的细分地块的风土特质的把握也在精进。

因为酒庄的葡萄园主要在高地(Causse)区域,所以整体都偏骨架清晰、细腻雅致的风格。

Chateau de Chambert Grand vin 2009

烟叶,红醋栗,酸樱桃气息,重酒体,整体均衡,活跃,单宁强,集中,回味长。

Le puits 2014  纯石灰石土壤,1公顷葡萄园

紫色花香芬芳、黑色果味为主,入口相对柔和,单宁强劲,骨架硬朗,活跃细致。

Cerisiers 2014 石灰石和粘土土壤。0.8公顷

入口细致柔滑,单宁强且细腻,优雅风格,

Petite maison  2公顷,含铁粘土,下层石灰石

黑色果味为主,入口集中饱满,单宁强劲,收敛有力。

Le  Puits 2015

以花香为主,入口柔滑,细腻雅致,单宁成熟。

酒庄联系方式:

地址:46700 FLORESSAS,France

电话:33565319575

可参观时间:10AM-12:30PM/ 2PM-5:30PM (周一—周五)

酒庄提供参观:可通过网站预订页面留下个人信息预订,最多十人的酒庄参观之旅(1.5h)(根据月份不同会有调整)。

网址:http://www.chambert.com

Chateau du Cedre 

很多人把Cedre酒庄当做卡奥产区的标杆精品酒庄。我对Cedre的走访也满怀期待。

Pascal Verhaeghe和 Jean-Marc Verhaeghe是酒庄的兄弟庄主,Pascal负责酿酒,Jean-Marc负责葡萄园种植管理。酒庄一共有27公顷葡萄园。

接待我们的是Pascal,他介绍说,他是酒庄家族的第三代,1919年,刚好是一战后,社会贫困,他爷爷骑车从老家比利时到了法国南部,从此定居在此。

Pascal带我们实地看酒庄的葡萄园,一部分在河谷的T3上部,土壤以石灰石和粘土为主,另一部分是T3下部,鹅卵石和粘土为主。 他还提到酒庄葡萄园现在全部实施有机,2009获得AB有机认证,其实没人会喜欢在用药环境工作,包括员工。所以法国越来越多葡萄园在实施有机,在卡奥当地,现在大约15-17%用有机。自从实施有机管理,每年死亡的葡萄藤也少了。当然有机管理刚开始实施时产量会比较低,等10年后会越来越好。现在Pascal是卡奥葡萄酒协会的联席主席,也为多家酒庄做顾问。我和Chambert酒庄的刘琳聊起Pascal,她也直夸Pascal很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帮助别人。

我也顺便问了一下今年春季倒春寒对他们的影响,他说有影响,不过他们也省了一部分工作,今年基本不需要做Green Harvest(绿色采收,为了控制产量提升品质,会去掉一些葡萄串)。

关于卡奥的风格变化趋势,Pascal说卡奥的马尔贝克(Malbec)已经够有酒体和颜色单宁,现在的趋势是追求细致风格。原来传统的长时间浸皮,大约30天,追求酒体饱满,现在要缩短浸皮时间到20天。

品鉴记录:

Chateau  Du Cedre  2014   零售 14.8欧, 90%Malbec   5%Merlot  5%Tannat

紫罗兰,黑莓,果味芬芳,重酒体,集中活跃,单宁中强,比较细致,回味长。

Extre Libre Le Cedre vin naturel  2015     12个月桶培, 14%酒精

完全自然酒,紫罗兰,西方香料,很干净,入口集中活跃,纯净,单宁成熟细致,回味长。

Le Cedre 2014

细致咖啡豆,雪松,黑莓,西方香料,重酒体,集中饱满,活跃清新,柔滑,单宁强很细致,庞大结构,回味长

Le Cedre Extra libre vin naturel  18  2015

黑色果味为主,雅致气息,皮革,一丝动物,西方香料,重酒体,活跃柔滑,单宁强很细致,回味长。

GC  2014

西方香料,黑莓,柔滑饱满,单宁强细致,酸度活跃,集中,完整结构,如丝绒段一匹,回味长

陶罐带梗2016

红色花香,红色果香,重酒体,饱满,单宁强,比较干,酸度活跃,回味长。

IGP  Cotes du Lot  Cedre  Blanc 2016  50% 过桶,500升的橡木桶, Viognier品种

热带水果,清新活跃,中重酒体,酸度中强,集中度不错,回味长,品质不错的viognier。

我品鉴这款时问Pascal,为什么没用小芒森(Petit manseng),Pascal说因为小芒森聚糖能力太厉害,在这里很容易酒精度到15-16度。在20年前倒是可行。

酒庄联系方式:

地址:46 700 Vire-sur-Lot

电话:33 (0)5 65365387

邮件:contact@chateauducedre.com

可参观时间:9:00-12:00;14:00-18:00

Clos Triguedina 

其实这家酒庄我前年来过一次,这次发现酒庄改变不少,正新建一个游客接待中心,包括品酒区,教室,小型葡萄酒博物馆。庄主Jean-Luc Baldes带我们参观葡萄园,整体在河谷区域,不过葡萄园地跨T2、T3和T4区块,风土差异较大,正好实现较好的多样性。

庄主还给我们看了酒庄的一片百年老滕,他特别提到这是当地最老的葡萄藤,已有115年的历史。

酒庄家族到庄主这边,已传承7代,家族也是卡奥AOC制度创办人之一。庄主祖父还是卡奥的新技术推进者,1976年首次在卡奥引进不锈钢桶,而波尔多是1973年。

关于今年倒春寒,酒庄的T3T4没有受灾,地势较低的T2受灾较多。

特别提一下:庄主夫人是勃艮第人,庄主则是在勃艮第学习葡萄酒的,所以他们或多或少在种植打理葡萄园方面,会受勃艮第产区的影响。

 

部分酒款品鉴记录:

Les galets 2010

饱满,集中,单宁强有线条感,耐嚼,酸度活跃,回味长。

Petits cailles 2010

黑色果味,香料,皮革,动物,入口圆润微甘,单宁中强细致成熟,干,回味长

Probus 2012  古罗马皇帝,传说他恢复种植葡萄。

黑色果味,香料,重酒体,单宁骨架庞大细致,酸度活跃,酒体活跃,回味长。

Probus 2000

皮革为主,枯树叶,柔滑,单宁强有点粘黏,活跃,有一定集中度,回味长。

New black 2012 葡萄很成熟后采收,再稍微加热减少了水分,再酿酒,所以有果干气息。

无花果干,西方香料,饱满庞大,活跃,单宁强劲成熟,有结构感,烟熏,后段收尾有点跳跃,回味长。

酒庄联系方式:

地址:46700 Vire-sur-Lot,France

电话:33 5 65 21 30 81

邮件:contact@jibaldes.com

可参观时间:9:00-12:00;14:00-18:00

La Métairie Grande du Théron

酒庄五代都在卡奥生活。Sigaud Sebastian 是庄主兼酿酒师,他父辈从1970年开始收葡萄园,1994年收了Fitou的酒庄。

Sigaud Sebastian介绍说他们一共有45公顷葡萄园,基本还是以河谷区域为主,其中T3地块占50%,剩余T5为主,也有T4。最好的酒是马尔贝克(Malbec)和石灰石土壤的组合。葡萄园是个大斜坡,很陡,上山的道边白色一片的石灰石,葡萄园管理得很规范,整齐划一。

他们还有和阿根廷酒庄合作的酿酒项目,也是用的石灰质土壤的葡萄园。2012开始项目,2013做了一点,年份太差,最终放弃了,从2014开始正式出产。

部分酒的品鉴记录:

Chateau  haut  theron 2014 malbec cuvee prestige

分别培养在水泥槽和橡木桶,然后调配。针对美国市场,尤其东海岸的城市。

烟叶,黑色果味,酒体集中且又柔滑,单宁强有力,酸度中等,回味长。

Metairie  grande  du  Theron malbec cuvee  prestige 2014

黑色水果,果味浓郁,清新,香料,酒体饱满,酸度活跃,庞大,入口微甘,单宁强,成熟,集中贯穿,烟叶和果味前后贯穿,富有活力,回味长。

Parcelle des origines  Malbec  2014 手采,水泥槽,重力系统,80%新桶,20%旧桶,不做倒桶

黑色果味为主,果味充沛,有些甘草和香料气息,重酒体,饱满庞大,单宁强且细致,入口很干,清新果味贯穿前后,入口微甘,集中度不错,回味长。

Cave coopérative des Côtes d’Olt ( Vinovalie)丹麦女王家的酒庄Cayx 

这是卡奥(Cahors)唯一的合作社,建于1947。David Gerard 是合作社负责卡奥产区的负责人,他提到,丹麦女王家在卡奥的酒庄Cayx,也是让他们在分销。

David还提到一些卡奥酿酒历史,说1947-1971年马尔贝克(Malbec)还没有在册,当时卡奥主要是四种Jurancon noir葡萄。1956大霜冻,卡奥的老葡萄品种死了不少,新品种马尔贝克(Malbec)开始进入卡奥。

卡奥最初种植面积是400公顷,90%都在合作社。后来有部分退出,但还有不少在合作社,他们一直坚持品质。合作社模式是欧洲的特色,是产区形象, 现在总共还有100-120家酒农在合作社里,卡奥部分的葡萄园有900公顷,合作社在卡奥的产量每公顷50-60hl,酒农和合作社签的是5年合约,每年都有加盟或退出的酒农。

现在合作社也有Gaillac和Fonton产区的酒农,David是合作社在卡奥部分的负责人,是整个合作社的副总。合作社占整个西南产区8%的产量。

合作社品质控制是Valerie负责,她说,她们坚持的是长期合作,定期抽检,农残检测,坚持可持续发展。合作社的酒也分品牌酒和酒庄酒。中端到高端都在Cayx这里生产。1992年女王家族的酒庄选择独立罐装,退出合作社,不过2014又加入合作社,所以现在Cayx的设备也能共享。

David还提到合作社在努力推动有机理念,力争2025全面实施。同时也在积极发掘当地的本地品种,希望以后能做出特色。另外,地区餐酒(IGP)并不一定是低质量的酒,他们有专门的葡萄园,整体产量更大。

丹麦女王玛格丽特家族是在1974年买下Cayx酒庄,有时会有丹麦皇室来度假。

Chateau de Cayx  2014

黑莓,饱满酒体,单宁强成熟,直接,后段集中度稍欠,回味中长

Impernal Malbec 2013

黑莓为主,黑巧克力,柔滑,酸度活跃,单宁强,回味中长。

Astrolabe 2014

饱满活跃,柔滑,平衡
Cayx cuvee majeste 2011

果味充沛,黑巧克力,饱满酒体,柔滑圆润,酸度中等,单宁强,成熟,辛辣。

Gobelins 2010

集中柔滑,单宁强,成熟,优雅,果味为主,一丝皮革

酒庄联系方式:

地址:46140 Parnac,France

电话:05 65 30 57 80

邮件:magasin@cotesolt.com

可参观时间:9:30-12:30;14:00-18:30

酒庄提供参观:1.酒窖参观(3欧15分钟,儿童免费)

2.乘车参观+酒窖就餐+tasting(25欧,十岁以下儿童免费)

经过学习我也荣幸地成了卡奥骑士,穿上授勋的传统红袍,我……..似乎像金轮法王。

Decanter亚洲葡萄酒大赛评委的一天

图文:陆江

评委的一天,我这次参加的赛事是Decanter 亚洲葡萄酒大赛(Decanter Asia Wine Award)2017,缩写是DAWA,为了方便记忆我一直谐音念成“大娃”。作为DAWA的评委也有数届了,我收获蛮大,无论从专业知识还是品鉴经验。下面我会把三天品鉴经历,整合在一天记录,因为三天的大部分工作流程是相同的,只是分组伙伴和酒样产区会有不同。

虽然我给不少国内外葡萄酒大赛做过评委,不过从专业性到严谨性,DAWA是我参加过的酒类竞赛中,个人觉得做得是最好的。

我简单介绍一下DAWA,DAWA作为在亚洲最具影响力的葡萄酒大赛,从酒样数量和产区覆盖面,到流程安排,评委的组成,评判机制,奖项设定,到后期推广,整体实力在亚洲葡萄酒竞赛中可以算是首屈一指。

评委团主席是葡萄酒界的超重量级人物Steven Spurrier,6位副主席: 国际酒界传奇学霸Gerard Basset (MS MW MBA OBE+侍酒师世界冠军), 中国葡萄酒权威李德美(Li Demei), 新加坡葡萄酒评论家庄布忠(Poh Tiong Ch’ng), Decanter核心专栏作家Andrew Jefford, 澳大利亚葡萄酒专家Michael Hill Smith MW 和 日本酒界一哥Shinya Tasaki。 评委团覆盖了中国大陆、印度(包括印度第一位MW)、新加坡(包括新加坡第一位MW)、日本、印尼、韩国、澳大利亚、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香港作为自由港,对评委们的签证签注都很方便,大部分还是免签,这也是个软优势。

因为大赛连着几年举办地都是在香港港岛的数码港,硬件和环境都很合适,只是公共交通不太方便,组委会为此安排了一趟从上环发车的评委班车,所以我每次订宾馆,一般都选在上环附近。评委班车每天早上8:30发车,发车一般都会比较准时。这次赛事第三天一早我晚到了半分钟,默默地看着班车在20米开外出发开走了,于是我打车又多了20多分钟的打盹时间。

连着三天的密集品鉴,对味觉嗅觉和头脑反应,都是挑战,所以一定要休息好,保持足够体力和状态。

到达数码港,大赛组委会在场地门口的休息区,为评委们准备了简单的西式早点和咖啡茶水,因为正式品评是9:30开始,评委们在早餐期间可以交流寒暄,现场语种主要是不同口音的英语,还穿插着粤语,普通话,法语,日语。我和一起参加了数届的不同国家的熟面孔们打了招呼,聊些酒圈的趣闻。

这姑娘可能是颜值最高的工作人员之一

现场的工作人员,是一些香港本地的年轻人,他们工作细致麻利敬业,都会说英文,有好几位是工作了几届的“熟人”。他们在Decanter要求下,对整个流程包括评委电脑设置、酒具分发、酒样的分类标示、倒酒顺序、瑕疵更换和突发的处理等,都能按时有效完成。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也是大赛顺利进行的直接保障之一。

哦,下图是工作人员中的美丽背影。

开始惯例是Decanter组织方的致辞,这届大赛概况的简介,以及7位正副主席的致辞,其中包括了我们熟悉的李德美老师,他是连续数届的评委会副主席。我一般光顾拍照,大致听到这次酒样数量达到了新高32xx款。

品鉴开始,每位评委电脑无需自带,都是现场提供,都已设好系统,国货品牌联想。

每组一般3-4位评委,各位评委的登录名和密码都有提供,是Decanter的一个在线葡萄酒品评系统,这几届用过来,感觉这个系统还是蛮方便有效。

评委们在现场会拿到当场品鉴的酒样产区,品种,年份等信息,除此以外,都是盲品。这样同类比较打分,是比较公正的,也有利于评委的快速精准判断。

一般第一款,我们同组评委们会当做校验样酒,每位评委报出自己的打分,如差距较大,就会各自调整,尽量让大家的评判松紧度一致。

评委们写完酒评,打完分,负责各组的副主席可以通过系统,看到所在组的每位评委的点评和打分。副主席们工作压力还是蛮大,所负责的几组的酒样都要品鉴,所以是我们普通评委的品鉴量的几倍,我们一般一天品百款,而副主席们普遍是200-300款。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每个轮次(flight,数款到10多款)结束,负责我们桌的副主席会过来,每款过一遍,根据各位评委的打分,会有一个最终分数,当然会有意见分歧讨论的时候,这时赛事的机制也是很民主。下面我贴的视频,就是我在澳洲产区那桌品鉴时遇到的争议,我和另一位同组评委给于这款酒铜牌的打分,而负责的副主席Michael并不赞同我们的打分,这时根据大赛机制,Michael请评委会主席Steven Spurrier来品鉴确认,最终结果Steven Spurrier给予89分,铜牌的结果。

当然评委品鉴的产区选择,也是根据事先评委递交的熟悉产区来综合分配的,所以在遇到一些产区的冷门品种时,在座的评委也会交流这些品种的特点,以免误判。像我这次在中国葡萄酒分组品鉴时,遇到一个中国本土鲜食葡萄酿的酒,同组的新加坡和日本评委都没接触过,我会简单介绍这品种特点。同样遇到我不熟悉的日本当地品种,我也会询问日本评委相关的信息。

对了,还要提一下,因为是一整天的品鉴,各组进度不一,所以组委会安排自助午餐,中西餐菜式都会兼顾,没有刺激性的菜食,这也算是评委们的休息调整时间,当然是简餐,选择不多。

因为餐前品鉴的状态和效率会比较好,所以我们组刻意地在午餐前,加品了两轮本该下午品鉴的轮次。证明很明智。午餐后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味蕾嗅觉的敏感度,所以下午少一点轮次,会让心情比较轻松愉快。

下午流程依旧,我们到4点左右,就完成当天的品鉴任务,这时我会去尝试一些也已结束品鉴组的一些佳酿,不少我感兴趣的产区或酒种。

最后是和一些相熟的评委告别,有些还会互留联系方式。年事已高的评委会主席Steven Spurrier,在致辞时特别提到这是他最后一次担任主席位置,所以我还特意找他合照纪念。

品鉴结束了,晚上终于可以轻松享受香港的美食。一直对上海的吃心同学推荐的得龙大饭店,很有期待。这是一家做香港老菜式的经典饭店,因为地处老的启德机场附近,交通不方便,所以也随着新旧机场的更替,经历了不少波折兴衰,现在饭店已是香港老食客喜欢去的私藏菜馆。

这次特别感谢香港酒圈的老友Fred,帮忙完成了我的心愿,而且还有惊喜,试到菜单外的一些私房老菜。话不多说,以图为证。川卤牛脸肉的火候,烧鹅的鲜嫩带汁,特别提一下,这是我最近一年吃到过的最好的烧鹅,脆米扣肉饭的脆香口感,佛跳墙的清鲜,鲍鱼的入味,还有金钱鸡蝴蝶饼和鸭脚包……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