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西鸽酒庄的调配实验游戏

国庆长假,在宁夏最大的精品酒庄西鸽酒庄,参观酒庄和葡萄园,学习采收和品鉴酒庄出品酒款。

酒庄现有葡萄种植面积2万亩,未来目标年产一千万瓶,销售额目标15亿元。

整个酒庄,配套完整,包括视频播放区,发酵区,桶培区,酒庄shop,咖啡吧,图书阅读区,酒庄酒店,还有分布办公各处的小景等。还有和生产隔开的适合葡萄酒旅游的参观路线,都已设计考虑到。酒庄用料用材用的设备基本都是业内最高配置。

酒庄庄主张言志,再三纠正,“我们虽然规模大,但不是酒厂,我们依旧是精品酒庄”。

参观品鉴之余,还参与了葡萄酒调配游戏活动,我和西农的段婧老师搭档为一组。

主持葡萄酒调配游戏的是专业中的专业人士,中国最具国际知名度的酿酒大师,中国马瑟兰之父李德美老师。

西鸽酒庄四款基酒:
2018贵人香
2018 N28
2018单一园赤霞珠 9个月桶
2018单一园蛇龙珠 9个月桶
目标是调出一款特别版蛇龙珠。

西鸽酒庄

西鸽酒庄的蛇龙珠算是宁夏产区成熟度最高的。宁夏入冬相对早,对于普遍带卷叶病毒的蛇龙珠,因为成熟期甚至比赤霞珠还晚,所以绝大部分蛇龙珠制成酒都有明显生青味,而西鸽酒庄的蛇龙珠是冒险等到十月中旬才采,不是特别敏感,已闻不到明显的生青味。

我们先把四款都品鉴一番,记录各自特点。其实都是可以直接独立装瓶定位不同的酒。

尤其单一园赤霞珠本身就有着饱满庞大的结构,骨架完整,颇具实力。

单一园蛇龙珠也有不错结构,就是单宁稍微有点突出,可以通过调整酒体等要素来达到制衡增益。

因为葡萄酒国家标准是超过75%以上的单一品种,就可以在酒标上只标该品种。所以我们有至多25%的发挥空间。

因为平时玩调配,基本都是红基酒调出红葡萄酒,我这次执意想尝试白葡萄酒用进去的效果,希望增加香气复杂度和清新度,同时柔化蛇龙珠的酒体增加易饮性。不过白葡萄酒的加入也会削弱了蛇龙珠的结构感和集中度,我们再加入些饱满圆润的单一园赤霞珠加强白葡萄酒减弱的酒体部分。

不过我犯了个错,酒调完还没稍微融合,我就立刻品鉴,开始感觉整体结构还不错,结果基本达到我们的要求。然后就匆忙交了功课。

可没想到静置半小时后集体盲品排序时,发现我们那款酒结构有点塌了,变成了一款柔滑、清新、易饮,有着一定集中度的小酒(其实还是挺可口的),明显需要再增加些单一园赤霞珠的比例来增补结构。

我们组被我这个低级错误耽误了,以后记住调配完还是稍微融合再品鉴。对同组的段老师,还挺抱歉的。

其它三组都是正常的红红调配,单一园蛇龙珠和单一园赤霞珠之间的不同比例调配,保留了庞大的结构。我们的突破虽然被我的低级错误拖累了,不过,也学到了不少知识点和经验。

最后各组品鉴后按品质排序,我们组还算得了个安慰,是唯一一个品质排序正确的小组,看来还是当个Taster吧。

Decanter亚洲葡萄酒大赛评委的一天

图文:陆江

评委的一天,我这次参加的赛事是Decanter 亚洲葡萄酒大赛(Decanter Asia Wine Award)2017,缩写是DAWA,为了方便记忆我一直谐音念成“大娃”。作为DAWA的评委也有数届了,我收获蛮大,无论从专业知识还是品鉴经验。下面我会把三天品鉴经历,整合在一天记录,因为三天的大部分工作流程是相同的,只是分组伙伴和酒样产区会有不同。

虽然我给不少国内外葡萄酒大赛做过评委,不过从专业性到严谨性,DAWA是我参加过的酒类竞赛中,个人觉得做得是最好的。

我简单介绍一下DAWA,DAWA作为在亚洲最具影响力的葡萄酒大赛,从酒样数量和产区覆盖面,到流程安排,评委的组成,评判机制,奖项设定,到后期推广,整体实力在亚洲葡萄酒竞赛中可以算是首屈一指。

评委团主席是葡萄酒界的超重量级人物Steven Spurrier,6位副主席: 国际酒界传奇学霸Gerard Basset (MS MW MBA OBE+侍酒师世界冠军), 中国葡萄酒权威李德美(Li Demei), 新加坡葡萄酒评论家庄布忠(Poh Tiong Ch’ng), Decanter核心专栏作家Andrew Jefford, 澳大利亚葡萄酒专家Michael Hill Smith MW 和 日本酒界一哥Shinya Tasaki。 评委团覆盖了中国大陆、印度(包括印度第一位MW)、新加坡(包括新加坡第一位MW)、日本、印尼、韩国、澳大利亚、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香港作为自由港,对评委们的签证签注都很方便,大部分还是免签,这也是个软优势。

因为大赛连着几年举办地都是在香港港岛的数码港,硬件和环境都很合适,只是公共交通不太方便,组委会为此安排了一趟从上环发车的评委班车,所以我每次订宾馆,一般都选在上环附近。评委班车每天早上8:30发车,发车一般都会比较准时。这次赛事第三天一早我晚到了半分钟,默默地看着班车在20米开外出发开走了,于是我打车又多了20多分钟的打盹时间。

连着三天的密集品鉴,对味觉嗅觉和头脑反应,都是挑战,所以一定要休息好,保持足够体力和状态。

到达数码港,大赛组委会在场地门口的休息区,为评委们准备了简单的西式早点和咖啡茶水,因为正式品评是9:30开始,评委们在早餐期间可以交流寒暄,现场语种主要是不同口音的英语,还穿插着粤语,普通话,法语,日语。我和一起参加了数届的不同国家的熟面孔们打了招呼,聊些酒圈的趣闻。

这姑娘可能是颜值最高的工作人员之一

现场的工作人员,是一些香港本地的年轻人,他们工作细致麻利敬业,都会说英文,有好几位是工作了几届的“熟人”。他们在Decanter要求下,对整个流程包括评委电脑设置、酒具分发、酒样的分类标示、倒酒顺序、瑕疵更换和突发的处理等,都能按时有效完成。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也是大赛顺利进行的直接保障之一。

哦,下图是工作人员中的美丽背影。

开始惯例是Decanter组织方的致辞,这届大赛概况的简介,以及7位正副主席的致辞,其中包括了我们熟悉的李德美老师,他是连续数届的评委会副主席。我一般光顾拍照,大致听到这次酒样数量达到了新高32xx款。

品鉴开始,每位评委电脑无需自带,都是现场提供,都已设好系统,国货品牌联想。

每组一般3-4位评委,各位评委的登录名和密码都有提供,是Decanter的一个在线葡萄酒品评系统,这几届用过来,感觉这个系统还是蛮方便有效。

评委们在现场会拿到当场品鉴的酒样产区,品种,年份等信息,除此以外,都是盲品。这样同类比较打分,是比较公正的,也有利于评委的快速精准判断。

一般第一款,我们同组评委们会当做校验样酒,每位评委报出自己的打分,如差距较大,就会各自调整,尽量让大家的评判松紧度一致。

评委们写完酒评,打完分,负责各组的副主席可以通过系统,看到所在组的每位评委的点评和打分。副主席们工作压力还是蛮大,所负责的几组的酒样都要品鉴,所以是我们普通评委的品鉴量的几倍,我们一般一天品百款,而副主席们普遍是200-300款。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每个轮次(flight,数款到10多款)结束,负责我们桌的副主席会过来,每款过一遍,根据各位评委的打分,会有一个最终分数,当然会有意见分歧讨论的时候,这时赛事的机制也是很民主。下面我贴的视频,就是我在澳洲产区那桌品鉴时遇到的争议,我和另一位同组评委给于这款酒铜牌的打分,而负责的副主席Michael并不赞同我们的打分,这时根据大赛机制,Michael请评委会主席Steven Spurrier来品鉴确认,最终结果Steven Spurrier给予89分,铜牌的结果。

当然评委品鉴的产区选择,也是根据事先评委递交的熟悉产区来综合分配的,所以在遇到一些产区的冷门品种时,在座的评委也会交流这些品种的特点,以免误判。像我这次在中国葡萄酒分组品鉴时,遇到一个中国本土鲜食葡萄酿的酒,同组的新加坡和日本评委都没接触过,我会简单介绍这品种特点。同样遇到我不熟悉的日本当地品种,我也会询问日本评委相关的信息。

对了,还要提一下,因为是一整天的品鉴,各组进度不一,所以组委会安排自助午餐,中西餐菜式都会兼顾,没有刺激性的菜食,这也算是评委们的休息调整时间,当然是简餐,选择不多。

因为餐前品鉴的状态和效率会比较好,所以我们组刻意地在午餐前,加品了两轮本该下午品鉴的轮次。证明很明智。午餐后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味蕾嗅觉的敏感度,所以下午少一点轮次,会让心情比较轻松愉快。

下午流程依旧,我们到4点左右,就完成当天的品鉴任务,这时我会去尝试一些也已结束品鉴组的一些佳酿,不少我感兴趣的产区或酒种。

最后是和一些相熟的评委告别,有些还会互留联系方式。年事已高的评委会主席Steven Spurrier,在致辞时特别提到这是他最后一次担任主席位置,所以我还特意找他合照纪念。

品鉴结束了,晚上终于可以轻松享受香港的美食。一直对上海的吃心同学推荐的得龙大饭店,很有期待。这是一家做香港老菜式的经典饭店,因为地处老的启德机场附近,交通不方便,所以也随着新旧机场的更替,经历了不少波折兴衰,现在饭店已是香港老食客喜欢去的私藏菜馆。

这次特别感谢香港酒圈的老友Fred,帮忙完成了我的心愿,而且还有惊喜,试到菜单外的一些私房老菜。话不多说,以图为证。川卤牛脸肉的火候,烧鹅的鲜嫩带汁,特别提一下,这是我最近一年吃到过的最好的烧鹅,脆米扣肉饭的脆香口感,佛跳墙的清鲜,鲍鱼的入味,还有金钱鸡蝴蝶饼和鸭脚包……感谢!